我自己在大学时代,要总结有什么经验的话,就是比其他一些同时代写诗的校园诗人更注重平衡。我发现身边的同学,有的是译诗控,只读译诗,看不起中国当代诗歌;有的是历史控,只读比较老的诗,看不起当时新发表的诗。这都叫失衡。我自己是几方面都会读,包括古诗。说句老实话,难道我们真是在中学阶段,老师强迫我们背诵古诗的时候爱上古诗的吗?我发现被强迫的阶段都爱不上,真正对古诗有感觉其实都是后来的事。我在大学里的经验就是各方面要平衡。当时我经常去期刊阅览室,就看在当代的杂志上发表的都是什么诗。你要不知道杂志上发表的诗的行情,那你投稿的见刊率怎么能保证呢?所以,各方面要平衡。当然,我也把自己的成长经验,变成了教学的结构设计。其实所有人都是这样的,自己的经历、修养和阅历,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一种方式。
好,我们开始讲今天的。我们的设计就是,书上最后的八位诗人,加上同学们入典的一位,最后是三个同学的朗读。这样一种设计,保证了我们每一节课的见诗率都很高。好多诗在我们面前晃过去了,这是最好的。很多同学之所以能那么快适应、那么快上手,就是因为看到了具体的诗是怎么写的,这比以往讲多少道理都要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