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恩如可报,龙剑有雌雄。
诗有一种昂扬奋发的豪侠之气。而另一首《夕次蒲类津》还有一种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。又如《边夜有怀》、《至分水戍》等也都是较好的边塞诗。此外,其名作《在狱咏蝉》寄悲病于比兴之中,宛转切情,在艺术上更为成熟,是初唐五律中的名作。
总之,“四杰”的诗还没有彻底从南朝宫体诗的影响中摆脱出来,但唐诗却从此展现了它无限的生命力。诗歌从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走出来,去思索人生哲理,感叹道路艰辛,伤怀送别离去,描述边塞及自然风光,向往立功游侠,托物言志,慷慨悲歌,反映的生活面较前大为开阔了。
在四杰基础上把唐诗发展更推进一步的是陈子昂。
陈子昂(681—702年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射洪)人,初为《感遇诗》而知名。24岁举进士,上书论政,得到武后重视,任为麟台正字,再迁为右拾遗。他支持武则天的政治改革,但也常上书指陈时弊,曾随武攸宜讨伐契丹,后解职还乡,为县令陷害,收系狱中,忧愤而死。
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上,继承刘勰、钟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,标举“比兴”、“风骨”的传统,反对唐初宫廷诗人们所推崇的齐梁“彩丽竞繁,而兴寄都绝”的诗风,提倡“风雅兴寄”和“汉魏风骨”。所谓“兴寄”,就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,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。所谓“风骨”就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,有刚健充实的内容。陈子昂继“四杰”之后提出这样的诗歌主张,对涤荡南朝以来的浮艳诗风,开辟新的诗风更有着积极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