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斋弟子李恕谷,名塨,字刚主,生平广交游,以昌明师说为己任,他的著作比较多,他于习斋“习事见理”的主张之外,又强调“理在事中”及道理出于实事两点,反对理学家“理在事上”“理在事先”之说。因为颜习斋主张实行古代制度,李恕谷于是从事考古,这一点使颜李学派的实践精神大为减弱。
继颜李派而起的理学批判者为戴东原。东原名震,其著作讲义理之学者有《原善》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其关于考证学方面的著作及方法,在本书第一、二、五等章已说过。东原的批判精神,近于颜李,本体论思想可比船山,方法上与自然科学的联系,比亭林还精深。他的考证学,不像后来考证家的为考证而考证,琐碎支离,而是用以阐明哲学体系,所谓“深通训诂,将以明道”也。东原认为宇宙本体,为阴阳五行之生化流行,对于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两句话的解释,认为“形而上”即“形以前”,阴阳之未成形质者,叫作道,已成形质叫作器,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有质可见者属形而下,五行之气,则属形而上,因此反对程朱于气的世界之外另立一理的世界之二元论。他的理论和张横渠、王船山、颜习斋、李恕谷是属于同一立场的。他说老庄释氏“分形神为二本”,宋儒“别理气为二本”,是相类似的,他们是以无形无迹者(神或理)为“实有”或“得于天”,以有形有迹者(形或气)为“虚幻”或“私”而“粗”,一则以神为形之主宰,一则以理为气的主宰。其实“理”只是气化流行的必然之条理,不在事物之外。东原既认理系客观地存在于事物之中,于是又主张“察尽其实”,不可由主观方面“心出一意以可否之”。东原根据这种认识论,在伦理学中,又主张感觉论的道德起源论,以为人类求生存的欲望,正是道德产生的基础。他反对宋儒“去人欲而存天理”的说法,他说“理者存乎欲者也”,“欲之失为私”,“君子亦无私而已矣,不贵无欲”。晦庵说心具众理,象山、阳明说心即理,都违反了理是客观的这一命题,东原的分别“理”与“意见”,认为理是客观的、公的;意见是主观的、私的。他觉得宋儒常常以意见为理,其结果以理杀人,“祸甚于申韩”。但东原的思想尚不能彻底,有时还说“人之材得天地之全能,通天地之全德”,有先验的知能。所以他还不能与晦庵、阳明匹敌而完成其另一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