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此时北方的局势正处在莫测之际:在关外,郭松龄兵变反张;在关内,李景林和冯玉祥也翻了脸。北京毕竟是在冯玉祥的势力范围之内,冯玉祥的嫡系鹿钟麟掌管着京畿军警宪的指挥权,在开战之初就关押了段祺瑞的谋士曾毓隽。前文已经讲过这位曾毓隽先生,他和徐树铮不同,一直持“低调做人”的原则,所以虽然经常被列到大奸大恶的名单里,这位仁兄却始终安然活着,从来不受人重视。但是随着皖系的那些风云人物逐次没落,再低调的人也免不了会显山露水。曾毓隽被抓,段祺瑞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而徐树铮刚一从南通回到上海,段祺瑞就发了一封急电给徐树铮,说现在北方形势纷乱,自己在北京尚且朝不保夕,随时都做好了下野的准备,劝他千万不能北上。但是段祺瑞并不知道,他不发这封电报还罢,既发出了这封电报,又被徐树铮看到,那徐树铮是非要入京不可。
(二)
谈及徐树铮在1925年北上之事,很多人都认为是徐树铮的性格使然。因为徐树铮之前的作为,认定徐树铮为人骄狂,胆大妄为,虽然明知北上要进入冯玉祥的势力范围之内,但依然不顾诸人反对,毅然决定北上。其实,徐树铮毅然北上,固然与他骄狂及自负的性格有关,但更多的是情势所迫,不得不铤而走险。经过直皖一战,皖系数十年的经营倏化烟尘,虽然经过第二次直奉战争段祺瑞得以再次回到北京执政,但真正的当国者乃是奉系与冯玉祥,段祺瑞所做的任何决定,都务必要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段祺瑞明知离不得徐树铮,还是执意要他出国,名虽“出国”,实为“避难”,既有当年徐树铮杀陆建章,为徐、冯之间埋下私仇的顾虑,亦因为徐树铮在皖系地位之重无人不知,徐树铮若回到北京,怎会甘心与段祺瑞居于人下?不闹出些四方风雨,亏了这“皖系师爷”的名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