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4]凤箫:即排箫,古人因其形状像鸟翼、凤尾,故名。
[5]客槎曾犯: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一〇:“旧说云:天河与海通,近世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,不失期。人有奇志,立飞阁于槎上,多赍粮,乘槎而去。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。自后茫茫忽忽,亦不觉昼夜。去十余日,奄至一处,有城郭状,屋舍甚严。遥望宫中多织妇。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。牵牛人乃惊问曰:‘何由至此?’此人具说来意,并问:‘此是何处?’答曰:‘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,则知之。’竟不上岸,因还如期。后至蜀,问君平,曰:‘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。’计年月,正是此人到天河之时也。”槎,竹木编的筏。
[点评]
熙宁七年(1074)七月七日,苏轼移任密州途中,与杨元素、陈令举、张子野、李公择、刘孝叔在松江(今江苏吴江市)垂虹亭聚会,称为“六客之会”,此词当于此时送别陈令举作。
同样是写送别,本词与前面《南歌子·送述古》在艺术构思、表现手法上迥然有别。作者借有关七夕的两个神话故事来抒写别情,全篇几乎全用这两个故事敷衍而成。上片用缑山仙子王子乔的故事,点出陈令举欲去,又含蓄地称颂其超尘拔俗飘逸旷放情怀。下片用居海渚人乘槎泛天河的故事,比况自己与友人曾在月夜泛舟,再写离别时的惆怅留恋。由于用神话故事贯串,使此词格调放逸超旷。陆游说:“东坡此篇,居然是星汉上语,歌之,曲终,觉天风海雨逼人。”(《跋东坡七夕词》)他用形象的语言,指出此词绮丽的浪漫风格和给予读者仙气缥缈的审美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