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蒹葭》诗中,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,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,那么惹人喜爱。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,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,但怎么忘也忘不了。爱情,尤其是单相思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,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,迷离,恍惚,所以,他只好常常来这一片水边,只好傻傻地朝对岸遥望。女子也不能从“水中央”走出来,她只能属于水边,临水而居,与秋霜、芦苇为伴,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,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,《蒹葭》的若即若离美感,氤氲效果,让后世千年遐想万分。
距离产生美。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,越是觉得它可贵,爱情尤其如此。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:人生有两大悲剧,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,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。得不到回报的爱情,带给人多少肝肠寸断,剪不断,理还乱。但无论如何,伊人在男子的心中,愈发高洁、可爱、可敬,更令他神往。
关于这首《蒹葭》的解释,《毛诗序》认为:“蒹葭,刺襄公也。未能用周礼,将无以固其国焉。”近代学者方玉润作《诗经原始》,还有姚际恒的《诗经通论》,则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,其中的“伊人”即“贤才”,说“征求逸隐不以其道,隐者避而不见”。又说“贤人隐居水滨,而人慕而思见之”。但更多的学者是将其视为爱情诗。“河边芦苇青苍苍,秋深露水结成霜。意中人儿在何处?就在河水那一方。逆着流水去找她,道路险阻又太长。顺着流水去找她,仿佛在那水中央。”(程俊英先生译本)。其实说是爱情诗,更能让人接受,因为“在水一方”的伊人早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个经典影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