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经学考据学诸家
清初经学以顾炎武、费密、阎若璩、胡渭、毛奇龄等为代表。顾炎武、费密倡导通经致用,阎若璩、胡渭、毛奇龄侧重训诂、考据。学术门径有所不同。
顾炎武(1613—1682年),原名绛,字忠清,明亡,改名炎武,字宁人,亦自署蒋山慵,学者称为亭林先生,江苏昆山县人。主要著作有《日知录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、《肇域志》等。
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书照
顾炎武为清初经学的主要倡导者。在批判理学基础上提出“理学,经学也”的主张,把经学视为儒学的正统,后世理学不究心于《五经》,而沉溺于理学家的语录,为不知本,是禅学。后来全祖望把其主张概括为“经学即理学”[13],道出顾炎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,代替理学的实质。
顾炎武在倡导经学的同时,也对诸经进行研究。他说:“《五经》得于秦火之余,其中故不能无错误,学者不幸而生乎二千余载之后,信古而阙疑,乃其分也。”[14]从“信古而阙疑”出发,他以务实的态度精研群经。于《周易》,他驳斥易学为方术之书、道家之易的主张,认为这是强孔子之书以就己之说。他对程颐《易传》和朱熹《周易本义》给予肯定,主张恢复程朱的易学。对于《尚书》,他断定《泰誓》之文出于魏晋间人之伪撰,主张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不盲目崇拜经典。对于《诗》,他不同意今文家“王鲁”说,也不信诗依年代为先后之说。他把四诗解释为南、豳、稚、颂。至于孔子删诗,不过是“选其辞,比其音,去其烦且滥者”[15]罢了。于《三礼》,他尤重视《仪礼》。张尔歧著《仪礼郑注句读》,他为之写序大加赞扬。于《春秋》,他破今古文壁垒,博采众家之长,兼取后儒所得。针对宋明儒讥讽唐人啖助的《春秋》学,顾炎武认为啖助对《春秋》的研究多有独到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