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德国,东方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,但是东方学中的汉学发展薄弱,只是东方学者所兼任的一个副业,以致有人把德国汉学称为“业余爱好者的汉学”[39]。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德国统一以前。统一以前的德国汉学处于从“兼习副业”到成为独立学科的过渡之中。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威廉·硕特、G·嘎伯冷兹。威廉·硕特(Wilhelm Schott,1807—1889)早年在哈勒学习神学和东方语言,尤嗜汉学。1826年,他写成论文《论中国语言的特点》,并取得博士学位。1832年,硕特出任柏林大学满文、阿尔泰语、芬兰语教授,兼授汉学。1840年,他翻译出版了《御书房满汉书广录》,附加德文解释。此后,他还出版了《中国文学述稿》、《哈拉契丹——西辽》等著作。他以这些成果被誉为“德国学术性汉学的奠基人”。[40]G·嘎伯冷兹(Georg Von der Gabelentz,1840—1893)也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汉学家。1876年他以翻译和研究中文和满文本的《太极图说》而获得博士学位,曾在莱比锡大学任东亚语言讲座的教授。《中国文言语法》是他的代表作,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作了初步研究,开西方汉学界研究中文语法的先河。德国统一后,加紧了对东方的扩张,汉学研究也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。1887年10月,柏林大学成立了东方语言研究所,为外交部和商界培养人才。从1887年到1912年,大约培养出480多名掌握中文的人才。1909年汉堡殖民学院设立东亚语言和历史讲座,著名汉学家福兰阁出任教授。尽管如此,在1912年以前,德国学术性的汉学学科还是人们要求实现的一种愿望,并未从东方学中独立出来。1912年柏林大学设立汉学讲座,成立了汉学研究所,这标志着关于中国学的教学和研究从普通东方学、亚洲学及普通语言学中分离出来,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。荷兰学者、莱顿大学高延受聘为首任教授兼所长。
相关影视:鱼哥电影网 迅雷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