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风云际会,时势造英雄
中国史家在讲到历史进程或历史转变的时候,往往要提出“时”、“势”、“时势”这样的概念;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,也往往会提到这些概念。可以说,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常用的范畴。
柳宗元反复论证“封建非圣人意也,势也”[192]。苏轼认为:“圣人不能为时,亦不失时。时非圣人所能为也,能不失时而已。”[193]在他们看来,“时”和“势”是客观存在,人们不能制造它,只能认识它和利用它。“圣人”的一个高明之处,就是“能不失时”。这里讲的,是“圣人”同“时”、“势”的关系。“圣人”以外的大多数人,也同“时”、“势”、“时势”有关系,也是在把握“时”、“势”、“时势”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,有许多人被时势造成“英雄”,成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。
时势造就了杰出人物,这是中国古代史家历史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司马迁在阐述《史记》的内容和体裁的时候,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,就是:“扶义俶傥,不令己失时,立功名于天下,作七十列传。”[194]司马迁是要向人们说明,能够被他写入“列传”的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,都是一些善于把握机遇,即“不令己失时”,从而“立功名于天下”的人。或者说,司马迁是要提醒读者,他写的这些“列传”,是着重写出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是如何去把握时机,“不令己失时,立功名于天下”的。不论是何种情况,司马迁都强调了“人”对于“时”的主动性。所谓“不令己失时”,就是表明人在“时”的面前不是被动的,而是主动的,人是可以去把握“时”的。他写刘敬“脱挽辂一说,建万世之安”,就是写出了刘敬把握了汉皇朝如何确定定都这个“时”。他写叔孙通“卒为汉家儒宗”,就是写出了叔孙通“制礼进退,与时变化”,没有错过时机。因此,在司马迁的历史观念中,人是具有主观的创造性的,这种主观的创造性往往会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