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观化。从中性问到无疑而问。最早的“有+N+无”属于典型的反复问句,不带有言者的倾向性,疑问程度非常高。如“舍利弗复问女:‘有佛法无有佛法,有异无?’”(西晋·竺法护《佛说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》)后来,“VP无”式慢慢带有了一定的倾向性,尤其当VP前有能够反映言者主观态度的助动词时更明显。如“江城多暇日,能寄八行无?”(权德舆《送孔江州》)而后“VP无”开始可以表示测度问,言者对答案往往已有所知,因而疑问程度很低,言者的倾向性非常明显,典型的句式为“莫……无”。如“拟提社酒携村妓,擅入朱门莫怪无?”(白居易《令公南庄花柳正盛欲偷一赏先寄》)当言者为了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时,往往采用反诘句,这属于无疑而问,这时的“无”已经彻底丧失了否定意味,而表达言者的主观性。如“向佛未出世时体会,尚自不得一个半个,是伊与摩,驴年得一个半个摩?”(《祖堂集》卷十四)“无”主观性的增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,不同等级构成一个连续统(continuum)。
相关影视:非凡同学电影免费